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市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發展壯大工業母機產業集群,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情況
(一)發展現狀。2021年我市工業母機產業增加值達到217億元,用于3C制造領域的數控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較高,鋰電池專用設備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部分領域初步形成集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設備本體和下游應用較為完備的產業鏈。
(二)發展機遇。從全球來看,工業母機產業數字化轉型迅速推進,新標準、新產品和新業態加速孕育,正對工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成為各制造業大國競爭和角力的焦點。從我國來看,加快推進工業母機數字化、高端化發展是推進工業強基的必然選擇,對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從我市來看,深圳ICT技術優勢明顯,制造業場景豐富,為工業母機數字化、高端化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三)存在問題。一是工業母機企業研發、設計和生產的數字化水平有待提高,制造工藝等行業知識模塊化、軟件化和平臺化能力有待加強。二是高檔數控機床國產化率還有待提升,基礎性、先進性工藝研發能力不強,產業鏈關鍵環節本土產品與國外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部分核心功能部件和高檔數控系統仍需進口。三是工業母機重點企業的專業市場主要集中在各類電子信息設備制造領域,面向汽車、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領域布局較少。
二、工作目標
(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到2025年,產業規模保持較快增長,重點細分領域產值規模不斷增加,重點企業產值不斷邁上新臺階,工業母機產業增加值達到350億元。
(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到2025年,中高檔核心功能部件自主供給能力顯著提高,新增1家省級或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10家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企業。
(三)產業數字化顯著提升。到2025年,組織推廣一批數字化應用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工業母機知識庫和工藝庫,基本建成以應用為核心的知識生態。
(四)產業生態逐步完善。到2025年,建設若干檢測認證、標準制定等公共服務平臺,工業母機配套支撐體系進一步健全,形成生態完善、鏈條完整、特色鮮明的發展格局。
三、重點任務
(一)全面推動工業母機數字化發展。以數字化轉型為主線,厘清我市工業母機企業轉型面臨的核心技術短板,結合我市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應用5G網絡通信、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加強與工業母機深度融合,推動工業母機數字化水平提升,著力打造我國工業母機數字化發展標桿。(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全力推進工業母機高端化提升。圍繞消費電子制造、汽車制造以及海工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數字化發展需求,對標國際先進技術,強化高端數控機床主軸、絲杠、導軌、高端數控系統、高精度機械加工功能部件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市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快培育數字化發展新業態。面向海洋工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等領域開展一批高精密功能部件加工試點示范項目。鼓勵工業母機企業與工業互聯網企業共同打造裝備互聯生態,支持聯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建行業知識庫、工藝庫。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數控系統企業、工業互聯網企業共建車間級工業智能生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著力構建公共服務支撐體系。支持成立工業母機產業聯盟,建設共性技術開發、產品中試、檢測驗證等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建立工業母機公共數據字典,升級和推廣自主可控的數控裝備工業互聯通訊協議,制定數據治理和交易規則,構建標識解析體系。(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一)裝備數字化發展工程。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母機融合發展,聚焦智能制造對工業母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需求,推動先進傳感器、現場總線、工業以太網在工業母機高速數據采集與控制上的推廣應用,支持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央處理單元(CPU)、人工智能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支持5G/Wi-Fi 6模組、數控裝備工業互聯通訊協議在數控系統中的深度應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貫徹執行國家工業強基發展戰略,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推動工業母機整機企業和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提升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水平。
核心部件研發工程。引進國內重點企業和培育本土優質企業,圍繞高速主軸、高速高精密軸承、精密滾珠絲杠導軌、刀庫、轉臺等核心功能部件及其上游材料開展研發及產業化,提升核心功能部件精度與穩定性。支持我市核心功能部件企業與國內外先進機床企業聯合研發高檔數控機床。(市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數控系統研發工程。引進和培育數控系統骨干企業,重點攻克微秒級抖動實時操作系統及總線技術,支持多軸聯動、多通道、納米插補、小線段高速精密插補數控加工技術研發,發展自適應加工、刀具壽命管理、工件在位測量、虛擬加工仿真以及自監控、維護、優化、重組等功能的驅控一體智能型數控系統。(市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共性技術研發工程。依托行業領軍企業和科研單位,加快數字化協同設計及3D/4D結構設計流程仿真技術、精密及超精密機床的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技術、復雜型面和難加工材料高精高效加工及成型技術、在線加工檢測技術等共性技術研發,增強共性技術在中小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市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高端產品突破工程。重點突破高精度立/臥式加工中心、超精密車削中心、高精度復合磨床、高速五軸激光加工機床等高檔數控機床相關技術,突破晶圓視覺檢測設備、高精度芯片固晶貼合設備、半導體回流焊設備等半導體專用裝備相關技術,開展數控機床數字化設計分析技術、關鍵功能部件研發技術、關鍵制造工藝、檢測工藝等技術攻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融通應用深化工程。圍繞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汽車制造、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推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版次軟件推廣應用等政策實施,推動工業母機在精密模具、3C精密結構件、半導體封裝、5G通信器件加工、新能源汽車電池模組加工、動力電池焊接、汽車覆蓋件激光切割等深圳優勢環節的深度應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新型業態培育工程。鼓勵設備連接、設備管理、應用開發等相關解決方案服務商發展壯大,鼓勵基于車間級邊緣操作系統,培育工業母機工業互聯網應用、工業智能開發與應用等新業態。建設工業母機行業知識中心,探索機床行業中知識采集、知識建模、知識共享、知識交易新模式,構建以工業母機數字化應用為核心的知識生態。(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關鍵標準推廣工程。支持建立數控裝備工業互聯通訊協議團體標準,支持相關標準與國際數控通訊協議兼容。推動健全工業母機使用中的數據權屬制度,規范數據使用。構建工業母機標識解析體系,基于機床行業現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項目,結合機床分類標準,促進工業大數據流通和應用,構建行業產品追溯體系,賦能工業母機產業鏈上下游。(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重大平臺支撐工程。支持行業組織聯合行業骨干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研究和推廣自主可控的數控裝備工業互聯通訊協議團體標準,構建端—邊—云協同的發展創新架構,使能工業全要素感知與匯聚,支撐工業母機行業數字化轉型。支持產業聯盟協調行業領軍企業參與建設檢測驗證、產品中試、技術研發、知識產權服務等若干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寶安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空間布局
在寶安區、龍華區布局研發設計與生產制造環節。充分發揮寶安區重點企業和產業鏈集聚優勢,打造工業母機產業核心承載區,支持產業鏈核心企業聯合相關行業組織,建設工業母機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撐深圳工業母機產業數字化轉型,形成“龍頭引領、平臺支撐、企業集聚”的產業生態。依托龍華區在3C電子等領域的制造基礎,重點發展高端電子專用設備,推廣數字化機床應用示范,培育工業母機數字化新業態,建設電子專用設備與機床數字化應用集聚區。(寶安區政府、龍華區政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強化部門協調和市區聯動,加大對產業、重點企業的運行監測與跟蹤服務力度,并推動解決工業母機產業集群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和重點工作。加強與行業組織協同,成立工業母機領域行業聯盟,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各區政府、新區管委會、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大政策扶持。用好用活各類產業支持政策,從財政獎補、工業用地供給、稅收優惠等方面,支持工業母機企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扶持政策,推動產品高端化發展。(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各區政府、新區管委會、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資金保障。鼓勵政策性基金和社會各類投資基金共同參與設立高端裝備產業基金,加大對工業母機產業項目的投資力度。綜合運用信貸、債券、融資擔保、產業基金等多種工具,加強金融供需方的精準匹配,支持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企業發展。(市財政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局、國資委、地方金融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人才支撐。加大工業母機領域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對于關鍵崗位的急需人才給予政策支持。支持高等院校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母機融合學科專業建設,引導職業學校建設人才技能實訓基地,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復合型技能人才。鼓勵企業和人才培養機構合力采取定向委培、訂單培養等方式培育工程技術人員。(市人才工作局,市教育局、人力資源保障局、工業和信息化局按職責分工負責)